活动现场
\n人类创作者如何“对抗”AI?人类写手面对机器“写手”拥有哪些优势?
\n7月25日-28日,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行,期间,一场以“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”为主题的“《科幻文学研究手册》读者见面会”,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科幻研究者及爱好者,深度探讨关于AI时代人类作家如何“破局”等前沿问题。
\n对于创作者来说,想象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。
\n专家现场分享
\n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、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在活动中表示,在科幻创作及研究中,人工智能使“人人能写科幻”成为现实:“精准自主写作”技术降低创作门槛;“按需印刷”催生个性化出版及“小羊圈文学”;AI工具可自动完成大纲、人设等写作核心环节。面对技术浪潮,创作者需兼具“AI协作者”与“范式破坏者”双重身份:既能高效运用智能工具,又能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表达。
\n“要将科幻研究新理论推向公众视野,让科幻研究的新理论、新方法为公众所知。”在吴岩看来,《西游记》就是“智能世界设计小说”,其“万物有智”的设定与当代AI研究呼应,为多智能体共存提供包容性范式。”吴岩表示,人类创作者在科幻教育中,可以培养青少年开放心态与创新思维。吴岩教授表示,推动“人人参与科幻创作”,推动认知革命,助力构建科幻研究“中国话语”体系。
\n新书推荐
\n“近十年中国科幻虽因《三体》等迎来繁荣,但存在行业信息缺失、文献覆盖不足等问题。”吴岩表示,今年3月,《科幻文学研究手册》出版,也填补了国内科幻领域系统性研究工具的空白。这本手册构建了完整知识体系,涵盖核心概念、发展历程、实操方法及教育路径,“既是入门指南,更是学术规范化尝试”,可为研究者提供方法支撑,为创作者提供“对抗”AI同质化的理论武器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主办方供图中国配资论坛
恒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